黄土夯层里的千年辉煌

黄土夯层里的千年辉煌

发布日期:2025-09-11 来源:太原日报 浏览量:672

  娄烦古城遗址名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附近,地处吕梁山区、汾河支流南川河东岸的台地之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遗址内曾出土陶盆、陶罐、陶鼎、青铜剑、戈、箭镞、马骨和被射入箭头的人头盖骨等。娄烦古城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古代城址,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布局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统一的重要例证。

  娄烦古城遗址是我国北方古代游牧部族楼烦南下建都立国、后被赵武灵王攻破的城池遗存。经考证,娄烦古城城址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依托老黄土构筑,是一座内涵丰富、布局严谨的古代城池遗址,更是研究原始部落群演变为国家的重要见证,同时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城池建筑与布局特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在娄烦这片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先后历经立国、设郡、置州、建县、划区、定镇、作村的历史变迁,每一段沿革均有古迹可考、史书可查。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晋西北有林胡、楼烦之戎。”当时我国北方居住着东胡、楼烦、林胡三个游牧部族,史称“三胡”。清康熙《静乐县志·山川志》载:“夏后国于宁武。”可见早在夏朝时,楼烦国便已存在,且“商以来世为荒服”,荒服是距离最远的边陲区域。周成王时,“楼烦子入朝于京师”,这表明古楼烦国并非戎狄之国,而是周王朝的属国,爵位为“子爵”;《晋乘蒐略》亦有“周王会图有楼烦国”的记载。

  最早的楼烦国,疆域北起今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此后逐渐强盛。《晋乘蒐略》载“国人善骑射”,春秋以后,楼烦国愈发强大,灭鬼方、逼代郡、近匈奴,成为能与秦、晋、燕等中原诸国相抗衡的势力。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晋国内乱,楼烦国乘虚南下,在向南扩张过程中,曾先后建都于今朔州、原平、宁武等地。最终,楼烦王将都城迁至今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的皇帝峁。此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崖,便于隐蔽且易守难攻,加之水草丰茂,是据守一方的理想之地。这一时期,楼烦国疆域大幅扩展,大致北至今内蒙古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山县,东南边缘延伸至太原市区。

  彼时的楼烦国,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改变了赵国作战仅有步兵、战车而无骑兵的被动局面,国势随之强盛,进而“北破林胡、楼烦,灭中山,占云中、九原”。并于公元前306年破楼烦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破楼烦后,在楼烦故地设置楼烦县,作为管辖楼烦人的中心区域,并采取“致其兵”的策略,将楼烦军将收容改编、为己所用,众多楼烦强兵悍将的加入,让赵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

  楼烦国虽然衰落了,但其善战之名流传后世,“楼烦”这一地名也沿用至今。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306年,楼烦国(族)存在了1800多年。其年代之久远,地域之广阔,在我国早期北方部族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娄烦古城遗址,正是楼烦古国兴衰的直接见证。

  娄烦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地势东高西低,占地面积约27.6万平方米。现存城垣为“Π”形,四面城墙建于山脊线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先经过人工堑筑,再在其上修筑城垣。目前仅存北、东、南三面墙体,城墙版筑而成,裸露部分夯窝、夯层清晰可见。其中,南端城墙尤为险峻,坡高约200米,坡度75度;北城墙坡面向内凹处,采用夯土填实补平以加固城垣;古城东南角的皇帝峁是遗址最高点,留有夯土台遗迹,应为建筑台基。从城墙裸露部分可见,城墙夯层采用平夯和圆形杵夯工艺,夯面密集平整,夯层内发现有绳纹陶片和空心鬲足。经勘探,墙体地表以下20米仍为墙基夯土。

  遗址内部遗迹丰富,古城四面城墙各设一道城门,城内主要道路联通城门;城址核心区内发现宫殿区、平民居住区与一处陶窑遗迹,靠近南墙区域发现大面积战国墓葬区,还发现两条规制较高的道路,应是城址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城址中部有一条冲沟,冲沟南北台地上均有文化遗址。地表遗存有绳纹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同时还有甑、鬲、陶盆、陶罐、陶鼎等生活用具的残陶片,这些标本与同期北方考古发掘资料高度一致,印证了城址的文化属性。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地因水利工程建设挖掘河道时,暴露出文化层并出土大量地下文物,包括陶盆、陶罐、陶鼎、青铜剑、戈、箭镞,以及被射入箭头的战马骨骼和带箭镞的人头盖骨等。这些文物不仅印证了此地曾发生过残酷战争,更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国家与游牧民族的战争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娄烦古城遗址,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融合统一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产。这座历经两千多年的古城,每一道裂痕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昔日的烽火硝烟与市井喧嚣,万里蹄尘的楼烦战骑、刀光剑影的战争风云,都随着楼烦古国的兴衰,镌刻在中华文明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