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钟楼

梅山钟楼

发布日期:2023-12-06 来源:太原日报 浏览量:1279

 

  梅山位于山西督军府旧址小自省堂后,是原来明清巡抚堆煤的地方,所以亦称“煤山”。清光绪年间,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为了形成北高南低、靠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助其官运亨通持久,便开始在这里堆土造山,筑起高9丈、东西宽9丈、南北长27丈的假山。山中建有“当仁洞”“随缘洞”,最下层为议事厅,名为“邃密深沉之馆”,馆名是张之洞亲笔题写。二层建有一座亭子,亭墙圆门上方刻有“启明”二字,取自《诗经·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星名,即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意为迎朝;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煤山正面的小路旁镶嵌刻石“发华”二字,意为迎夕,即夜间赏月的意思。正面山腰为当仁洞。

  1919年,在煤山原有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改建为园林建筑,并在煤山山顶上新建西式四层钟楼建筑,作为计时台使用。

  后“煤山”改名为“进山”,取自《论语·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就像在平地上堆土造山,虽然开始只是倒一筐土,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形成山。“进”“山”二字合称为“进山”,寓为前进登高的意思,旨在要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以此来激励后人努力奋进。

  1920年,进山楼扩建竣工,11月,在进山楼西侧立《山西巡抚兼提督题名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碑为青石质,碑文楷书,记述山西巡抚兼提督题名的时代和发展顺序,碑阴镌刻清顺治至民国初年山西历代巡抚及提督名单,共117人。

  目前所能看到的钟楼是在太原解放后重新修建的,在保留了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哥特式建筑高耸尖塔的特色,在顶端增加了具有时代烙印的红五星。重修后的钟楼高约20米,钟楼外表呈朱红、银白相间,里呈红,边呈银,山间东西两路环绕均可通往钟楼。为方便登上钟楼顶端,山间小路铺设石阶。洞顶有平台三层,全石堆砌。高层有八米见方之平台,上建底边近4米的钟楼,一层为门,二层设有窗户,三层四面嵌有巨钟,四层为尖形钟顶。

  1952年,定山名为“梅山”。上世纪50年代后,梅山钟楼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太原的最高点,登至其顶,凭栏俯瞰,全城景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成为太原城的标志性建筑。

  梅山钟楼承载着太原城市历史片段,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历史认同。

  晋商博物院供稿